國內農產品產銷失調問題待解,仍多以補助解決的方式,長期令人詬病,農業部長日前更指出,通常為種農產品後,卻不了解後端市場需求,造成產銷失衡。但專家認為關鍵為農業部不敢嚴格執行生產管理,導致農民一窩蜂「超種」而崩盤,再逼政府出手補助和補貼;即便政府發布預警燈號及宣導等措施,若不做好前端生產管理,此問題依舊難解。
針對產銷失衡議題,陳駿季日前表示通常為農民種農產品,卻不了解後端市場需求,才造成產銷失衡;農業部正在研議拉高契作模式比例,除了可保證後端有銷路,也可提高市場端的拉力,即使前端無固定銷售途徑,整體需求也能帶動農產品於市場行銷。
台灣產業關聯學會名譽理事長、台大農經系前主任兼所長徐世勳表示,主要的問題仍為農業部不敢嚴格執行生產管理,導致專業與兼業農民常一窩蜂超種,造成價格崩盤;這些農民再透過立委或民意代表施以壓力,逼政府出手補助、補貼。
農糧署副署長姚志旺表示,針對生產管理部分,目前只能透過調查菜苗數量資訊等,請農民評估,也會告知農民未來三個月後可能面對的產銷失衡和價格問題,但現在比較麻煩的狀況為無法強制規範農民種植農產品的量。
根據農糧署大宗蔬菜播種量及供苗預警資訊統計,以甘藍(高麗菜)為例,自去年九月至十二月,甘藍育苗場售出的苗量均亮起警示燈號,其中包含接近合理種植數量上限的「紅色燈號」,及已超量種植的「紫色燈號」。
姚志旺表示,現在的蔬菜主要會運銷到北農,藉由控制拍賣量、退運品質不佳或銷毀等方式處理,近幾年都會用大數據執行產量調查,適當場合還是會持續宣導產量分析和種苗量資訊,但他坦言,確實難在前端就做數量控管。
標題:一窩蜂超種 農業產銷失衡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