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官方喊大家囤菜?
這是今天最熱門的新聞之一。訊息來源是商務部一則通知,其中提到,“鼓勵家庭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一時間各類解讀滿天飛:是不是物資供應緊張了?菜價還會一路飛昇嗎?更有人將其與“戰備”聯絡起來。種種說法,連島妹家的老人都有點心慌了。
其實仔細看這份通知,就能打消不少疑慮。檔名清清楚楚寫道,這是為了“做好今冬明春蔬菜等生活必需品市場保供穩價工作”,主要針對的是一段時間以來部分地區蔬菜價格上漲的問題。至於其他的聯想,島妹只能說你想多了。
一
近期菜籃子的確有點“沉”。
菠菜一斤10元、萵筍6.5元、生菜5元……去菜場遛一圈,常買菜的大爺大媽普遍反映菜價比往年更貴。尤其前一陣,綠葉菜一天一個價,有人開玩笑說最近洋蔥、土豆成為桌上常客,甚至一度“菜比肉貴”。每日進出貨的商戶也有明顯感受:“菠菜以前每天進2箱,現在也就半箱。價格高了,大家買得少。鮮嫩蔬菜尤其不敢多進貨。”
這些老百姓的直觀感受,在統計資料上也有印證。據北京市商務局負責人介紹,10月1日至25日,北京市蔬菜平均批發價月環比上漲39.8%,綜合零售價月環比上漲20.4%;部分葉類菜、鮮嫩蔬菜上漲幅度更大,有的超過50%甚至更多。
農業農村部“全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價格資訊系統”監測顯示,蔬菜價格呈上升趨勢。10月22日至10月29日,全國286家產銷地批發市場19種蔬菜的平均價格為5.54元/公斤,較前一週增長13.5%,同比上漲49.1%;其中,菜花、洋白菜、茄子、青椒、豆角的價格環比漲幅較大。
不過,從蔬菜分類看,本輪價格波動中,鮮嫩蔬菜價格上漲明顯,耐儲運蔬菜的價格相對穩定,比如洋蔥、土豆、冬瓜、南瓜、胡蘿蔔、西紅柿、菌類及姜蒜等,價格波動幅度較小。
二
菜價為啥突然漲起來了?島妹採訪了多位業內人士。導致菜價波動的原因很多,其中主要是氣候——
一是今年降水多。以北京市場上的菠菜為例,主要產區來自河北、山東、遼寧等,這些地區此前均遭受強降雨,大批菠菜爛在地裡。“陰雨天氣不僅影響蔬菜生長,對採摘、運輸都有明顯影響。”壽光地利農產品物流園價格指數分析員何曉傑告訴島妹,由於菜田積水、土地泥濘,蔬菜收購車輛到不了田間地頭,人工扛運方式效率低,大大抬升了收購成本。
二是今年氣溫偏低。往年這個時候,正是夏季蔬菜供應收尾、秋菜上市之際,但今年10月以來天氣降溫快,主要產區蔬菜生長緩慢,導致部分蔬菜供應緊張。
此外,今年全國化肥、農藥種子價格普漲,蔬菜種植成本上升,再加上汽柴油等運輸費用增加,這些因素疊加在一起,共同推高了蔬菜價格。
目前,隨著短期性因素解除,蔬菜供應狀況正逐步改善。比如近段時間晴天增多,瓜菜類能較快恢復,價格有望回落。何曉傑就表示,此前黃瓜批發價超過10元一公斤,近期已降到6元多了。這也多虧蔬菜生產週期短、產能恢復快,生長期短的,甚至1個月就能長出新茬。
不少批發市場和蔬菜產地預測,隨著部分地區受淹蔬菜“復壯”,山東、遼寧等地的大棚蔬菜及南方蔬菜上市,各地蔬菜供應偏緊情況會逐漸改善。同時,有關部門也正落實鮮活農產品運輸“綠色通道”政策,暢通物資下鄉進村、農產品出村進城通道,加強生產指導,助力蔬菜秋收秋種。
三
小菜籃裡有大民生。眼瞅著寒冬將至、各地疫情仍有散發,老百姓也難免擔心“菜籃子”到底能不能有保障。
首先可以看供給基本面。農業農村部資料顯示,全國在田蔬菜面積有1億畝左右,同比“持平略增”,供給面的支撐較好;統籌調運方面,中國農業建設有序推進,北方大棚蔬菜已有較大規模,南方冬季蔬菜生產也穩步增長;加之“南菜北運”、物資協調,穩住“菜籃子”的抓手是比較實在的。
當然,特殊時期也要有特殊行動。為了穩菜價,全國各地陸續出臺了不少政策:北京市引導企業加大供給,加強產銷對接,拓寬供貨渠道,新發地市場已組織全國300萬畝自有種植基地及商戶加大蔬菜進京調配力度;上海加強滬郊換季蔬菜播種,進一步擴大秋冬季在田蔬菜面積;甘肅蘭州加強蔬菜調運,加大庫儲存備……各地都在抓緊時間保菜籃子。
再回到本文開頭的疑問,商務部通知說,“根據需要儲存一定數量的生活必需品,滿足日常生活和突發情況的需要”。啥是“突發情況”?有必要家家戶戶都去囤菜嗎?其實所謂的“突發情況”,主要就是疫情防控。對咱老百姓來說,萬一遇上小區封控啥的,手頭有糧、家裡有菜會更踏實。
不過,凡事有個度。島妹想起相聲裡的段子:聽說國外核洩露了,囤上一浴缸醋、幾十斤鹽,結果多少年都吃不完。所以啊,沒必要慌了神,“按需適量”就好。畢竟菜還是新鮮的好吃,對吧?
文/歐陽小節
編輯/雲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