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寒腿”是一種慢性膝關節退行性關節炎,關節受凍不是必然導致骨關節炎的主要原因,但是有一定的關係,寒冷只是一個刺激誘因,會加重本身已有的關節炎的疼痛。
中醫認為這病屬於“痺症”,指當人受到風、寒、溼等外邪侵襲時而發病,當經絡不通時會引發關節麻木、疼痛、屈伸不利等。而這個“老”字,不特指老年人才會有,但是也需要日積月累磨損關節,也有說這個病症常發作且病程長的意思。
關節炎最常見的型別是骨關節炎,也叫變形性關節病。承重關節和手關節最常發生與骨關節炎有關的退行性變化,其中軟骨對關節功能有著主要作用,其膠狀的性質起到減震緩衝器的作用來保護關節末端。而軟骨變性是引發關節炎的一個主要原因,可出現軟骨變性、破壞以及骨質增生等特徵,造成關節軟骨退變的原因有:衰老退化、關節遺傳基因變異、過度運動、負重、環境寒冷、炎症、肥胖等。
所以,在寒冷的天氣時不穿秋褲,易受寒,是一個重要的環境因素,年輕人在“變美”的路上也應該警惕,特別體質偏寒者更要注意保暖。
關節炎的表現
其症狀有:晨起時輕度地僵硬,休息後僵硬,區域性疼痛,關節活動時加重疼痛,軟組織腫脹,關節活動時吱吱作響,運動受限,骨骼腫脹等。
受侵襲的關節不同也有不同的表現,膝關節炎會有疼痛、腫脹和站立不穩,手關節炎也有疼痛和活動受限,髖關節炎會引發區域性疼痛和跛行,脊柱骨關節炎較常見的是導致神經和血管受壓,引起的疼痛和供血不足。
骨關節炎分為兩種型別,原發性骨關節炎和繼發性骨關節炎。原發性關節炎常是由於數年來的勞頓累積對軟骨的的重壓,加上年老時,重要的修復酶數量與活性都大大降低了,使得關節結構極易受損;而繼發性骨關節炎與某些誘因有關,如遺傳,創傷後(沿關節面的骨折、手術等),軟骨異常,類風溼性關節炎和痛風等。
有哪些方式方法可以治療與緩解已經獲得的骨關節炎?
1. 控制體重;
2. 在溫度驟降時或溫度較大時,要注意增減衣物,以不覺得冷為主,避免穿高跟鞋;
3.進行適當的運動:散步、慢跑、體操、騎車、高抬腿,夏天適度游泳,可微微出汗即可;
(中醫的治療常以疏通寒邪、溫經通絡、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
4.中藥包泡腳也是一種方法,雖然說春夏養陽,夏天泡腳更有利於防大於治,但是秋冬季泡腳也有助於緩解疼痛,疏通經絡;
5.按摩與鍼灸可以緩解疼痛;
6.西醫上,有時採用吃非甾體抗炎藥來止痛,或是區域性注射糖皮質激素或是打上玻璃酸鈉(相當於骨關節的潤滑劑)來緩解疼痛。
值得注意的是:曾遇到過病人反映說害怕打糖皮質激素,會聯想到非典時期的重症活下來的病人在十幾年後股骨頭壞死的現象,當時的情況是幾個月內大劑量的激素衝擊療法,是當時在沒有別的特效藥的情況下能想到的保命活法,短期內的區域性注射定量的激素,還是不必引起恐慌,在醫院內注射,就算是玻璃酸鈉注射現如今都會有控制量,一週最多一次。
注:下肢發涼還要小心以下幾種病:
低血壓、神經衰弱、雷諾氏病、高脂血症、血栓性閉塞性脈管炎、大動脈炎、心功能不全、動脈硬化等。
想了解更多精彩內容,快來關注羅醫生健康說
本文由【羅醫生健康說】原創,作者為中國抗癌協會會員、中國醫師協會健康傳播工作委員會會員、健康科普作家,歡迎大家轉發、評論、點贊,或者私信與我交流,非常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