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芯潮下,特斯拉為什麼不缺芯



2021年,缺芯問題依然折磨得車企生不如死。

研究機構AutoForecast Solutions資料顯示,截至今年9月26日,缺芯造成全球汽車市場累計減產量達到893.4萬輛,中國市場累計減產181.4萬輛,佔總量的20.3%。

受大環境影響,國內諸多車型出現停產缺貨現象——車企造不出來、4S店是一車難求,一些車企甚至出現了高價買庫存晶片、交付缺少部分零部件的車型的現象,在國內的大小行業活動和高管採訪中,車企老闆們面對銷量下滑的問題,也全部將鍋甩在了缺芯上面。

不管大小、新老車企,缺芯已然成了銷量下滑、業績不佳的遮羞布。

但仔細觀察市場,在缺芯的大勢之下每個企業受到的影響其實各不相同,特斯拉在缺芯嚴重的第三季度銷量大增至了73%,Model Y更是以3.3萬臺的銷量成為SUV市場銷量第一名,把連續坐榜99個月的哈弗H6都落下了馬。


分析人士指出,整體毛利率的提升主要來自於汽車銷售毛利率的提升,規模效應和特斯拉上海工廠的出貨量佔比提升是此次盈利超預期的關鍵。特斯拉今年三季度在全球共交付24.13萬輛,2020年三季度交付量為13.93萬輛,同比增長73%。乘聯會資料顯示,特斯拉上海工廠今年三季度共交付13.3萬輛,佔特斯拉交付數量的55.3%,特斯拉更是將上海工廠低產業鏈成本的優勢發揮到極致。公開資料顯示,目前公司總產能為105萬輛/年,三季度的交付量接近滿產。三季報顯示,特斯拉前三季度在中國區營收為90.15億美元,約佔特斯拉全球收入的25%;第三季度在中國市場收入31.13億美元,同比大增78.5%,已是僅次於美國的第二大市場。

此外,還有一點不可忽視的是,特斯拉能夠實現連續季度盈利,出售碳排放積分幫了大忙。根據三季報,特斯拉向競爭對手出售碳排放積分獲得收入達到3.97億美元,佔特斯拉汽車總收入的5%。路透社分析認為,如果沒有出售碳排放積分的收入,三季度特斯拉或將無法實現盈利。今年以來,特斯拉出售碳積分已經累計獲益11.8億美元,佔總收入的7%。2018年特斯拉依靠出售碳積分賺取了4.19億美元,2019年上升至5.93億美元。

儘管出售碳積分的收入不斷增長,但這並不是一門長久的生意。羅斯基金合夥人(Roth Capital Partners)分析師克雷格·歐文(Craig Irwin)在一份報告中警告說,對手在瘋狂地追趕,特斯拉的領先優勢可能很快會縮小。在他看來,特斯拉的估值過高,“到2024年底,道路上將有400多種電動車型,真正的競爭將對特斯拉產生影響”。

延伸閱讀  南昌:去買凱迪拉克,顧客卻很鬱悶

摩根士丹利首席分析師Adam Jonas在近期的一份研究報告中也指出,“特斯拉三季度交付量不是重點。重點在於特斯拉如何找到足夠的晶片造車?”這背後體現的是其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以及自研晶片等技術實力。其報告認為,特斯拉能夠確保供應共有四大原因。


第一,特斯拉擁有強大的垂直整合能力。

報告指出,特斯拉可能是全球垂直整合程度最高的OEM廠商,因此特斯拉能夠更早地瞭解到供應鏈的情況,並採用多家供應商保證供應。與此同時,特斯拉的售價透明,任何消費者提車的價格都是一樣的,不會有渠道溢價。

事實確實如此,早在今年一季度,特斯拉在面臨停產之時,就已經開始研發替代MCU晶片和韌體,並且最終解決MCU晶片短缺問題。

第二,特斯拉擁有自研晶片的能力。

特斯拉最知名的自研晶片就是其自動駕駛晶片,其單顆晶片AI算力能夠達到36TOPS,每輛特斯拉都配備兩顆晶片。正是這兩顆自動駕駛晶片,讓特斯拉的L2級自動駕駛功能長期都是行業標杆。

報告指出,特斯拉將最新一代的處理器應用於車輛,能夠在其供應鏈中建立強大的通訊聯絡。

因此,在面對晶片短缺時,特斯拉能夠快速響應,晶片團隊有能力自研或者尋求替代晶片。而在汽車行業內,大多數企業都不具備自研晶片能力,一旦出現晶片短缺,只能尋求供應商協助,車企自身沒有任何替代方案。

第三,特斯拉擁有很強的談判能力。

摩根士丹利的研究人員在向零部件供應商調查瞭解時發現,特斯拉擁有相比其他車企更雄心勃勃的企業文化。與此同時,特斯拉加速開發內源技術,讓眾多供應商保持警覺。

延伸閱讀  哈弗H6S將於10月30日上市,一臺有態度的轎跑SUV!

在面對行業內普遍晶片短缺現狀,特斯拉的談判能力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確保優先供應。

第四,特斯拉的規模還不算巨大,但供應商看好特斯拉的發展。

報告指出,相對於傳統車企巨頭來說,特斯拉的規模相對較小,同時購買人群相對較小,因此受晶片短缺影響並不明顯。與此同時,眾多供應商看好特斯拉的發展。即便特斯拉現在年產規模並不大,但供應商認為未來幾年內特斯拉將成為一個“大客戶”。

如果幾年後特斯拉每年產量能夠達到現在的幾倍,現在於特斯拉維繫好關係,未來才能夠持續穩定得到特斯拉的訂單,更有長遠價值。

馬斯克曾透露,特斯拉旗下差不多有超過十個初創公司,還有內部應用程式團隊,他們負責建立讓公司高效運營的核心技術。此外還有自主駕駛初創團隊、電腦晶片初創團隊、電池初創團隊等。

與此同時,特斯拉正全力開拓產能。儘管特斯拉去年只生產了50萬輛汽車,但馬斯克表示,在可預見的未來,該公司的汽車產量將以每年50%的速度增長,原因是中國工廠產能擴大,其德國工廠投產,以及其位於得克薩斯州的工廠開始生產Cybertruck和Model Y SUV,最終還將生產電動卡車。公開資訊顯示,目前上海超級工廠Model 3的產能已經增加至每年25萬輛,美國加州弗裡蒙特工廠的產能則增加至每年59萬輛,德國柏林工廠預計在2021年投產。

進一步押注中國也是特斯拉的重要戰略。10月25日,特斯拉宣佈,上海研發創新中心和上海超級工廠資料中心均建設落成,並於近期投入使用。這意味著特斯拉不僅在華實現了本土化生產,更進一步。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