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驗船中心董事長謝謂君(右)與執行長鄭志文(左)談實現淨零排放的多元業務發展。(圖/驗船中心提供)
文/張佩芬
當世界各國紛紛喊出減碳承諾,台灣為順應國際潮流,先於2015年通過《溫室氣體減量及管理法》,隨後在2022年將其修正為《氣候變遷因應法》,以降低與管理溫室氣體排放,為妥適減緩及因應氣候變遷的影響,總統賴清德在今年的世界地球日,宣告啟動第二次能源轉型,加速地熱、氫能、生質能與海洋能等再生能源的推動,財團法人驗船中心(CR)已深耕再生能源領域多年,董事長謝謂君特別接受ETtoday專訪,詳談做為船舶與海事工程技術最深厚的本國檢驗機構,CR如何協助政府發展綠色技術及綠色產業,實現淨零排放的最後一哩路。
謝謂君指出,隨著聯合國國際海事組織(IMO)宣告溫室氣體排放策略,規劃於2030年前減排至少20%,2040年前減排至少70%,2050年達成淨零碳排,並預告將開徵海運碳費,縱使各國對於碳費價格與徵收方式尚未獲得共識,但藉由徵收碳費推動淨零碳排的趨勢不變;另依歐盟(European Union)決議,航運公司必須針對行經歐盟港口之航程購買碳排額度,自今年開始購買40%碳排額度、2025年增加至70%,至2026年,凡在歐盟範圍航行的船舶,須對全部碳排放量付費,上述決議加速航運產業正視碳排減量,一場航運產業的綠色革命正在發生。
謝謂君表示,全球前20大貨櫃航商中,我國長榮、陽明及萬海便佔有三席,整體運能約佔全球10%,航運產業在台灣是不可或缺的經貿角色,為及早因應國際這波減碳趨勢,CR數年前已著手船舶零碳燃料供應系統相關研究,如液化天然氣(LNG)、甲醇、氫氣與氨氣等各種替代燃料,其中甲醇因常溫狀態可液化儲存而成為較多人青睞的替代燃料選項,而氫氣零碳排放的效果最好,也是各國未來佈局綠色能源主要選項之一。
▲台灣參訪團於蔚山示範城市之船用加氫站前合影。(圖/驗船中心提供)
執行長鄭志文補充,CR今年藉由參訪南韓氫能源發展重鎮蔚山市,得以瞭解南韓氫能整體發展策略及技術現況,在航運產業方面,南韓的氫能船及船用加氫站等示範項目令人印象深刻。
蔚山市早在2021年起便啟動氫能示範城市的相關建設,並在短短兩三年間完成了多項關鍵設施,包含位於地下十公裏的氫能管線,該管線已大致完工,並將氫氣從製氫廠直接輸送至船用加氫站。蔚山市的成功,除了政府大力支持,蔚山科學園區及相關產業與研究單位亦扮演重要角色,南韓於氫能技術、供應、基礎設施方面的經驗,皆可做為台灣發展氫能的借鏡與標竿。
從全球開展再生能源的趨勢,CR也認知到業務多樣化為必然途徑,因而積極布局如浮式風電與多元電力轉換系統(Power-to-X)等新技術。
謝謂君說明,依據全球風能協會(Global Wind Energy Council)於2024年發布的報告顯示,推估至2030年,全球具有高達8.5GW浮式風電的發展潛力,儘管現今全球商轉化浮式風場不多,一旦建設成本下降與各國法令明確化,浮式風電將以驚人的速度開展。國際常見浮式平台型式有浮筒式(Spar)、半潛式(Semi-submersible)與張力腿式(Tension Leg),各種浮式平台有不同特性與技術需求,例如浮筒式平台結構幾何相較簡單,是一直立柱狀浮筒,惟整體系統所需喫水較深,過往案例多適用於水深100公尺以上海域。
半潛式平台則由三至四個浮筒連接組成,結構喫水相較淺,易於岸邊組裝後再拖拉至風場位置安裝,不過缺點為結構幾何複雜,銲接與製造要求與限制較多。
離岸風電開發須考量台灣海域的環境條件與歐洲迥異,必須評估的技術議題亦不盡相同,例如海洋附生物增生將影響下部結構重量與運動特性、流場受力及防蝕系統規劃,又如因位於歐亞板塊與菲律賓板塊交界區導致地震頻繁,以及颱風侵襲帶來的極端風速,這些都屬於台灣的特殊環境因素;CR不僅具備豐富離岸風場圖說審查與現場檢驗實績,且在經濟部標準檢驗局指導下,將上述臺灣特殊環境技術議題,彙整編撰於「離岸風力發電運轉及維護技術指引」,協助產業界更瞭解離岸風場進入長達25年運維時期的常見做法,進而增強綠色金融的參與信心。
另盤點離岸風電技術可發現,各國慮及海域空間的使用效率,已逐步推動離岸風電與太陽光電結合的示範專案,鄭志文闡述,這類專案係結合太陽光電與離岸風電兩大系統的技術,利用海域開闊無遮蔽物的天然環境優勢來擷取更多日照,再運用離岸風電既有的輸電系統,有效整合及提升再生能源產輸效率。
▲台灣參訪團試乘氫能燃料電池船。(圖/驗船中心提供)
台灣離岸風電已步入區塊開發階段,伴隨大規模風電的推展,將出現海域空間複合使用、不同再生能源系統整合、電網饋線容量增建…等新的挑戰,鄭志文進一步解釋,多元電力轉換系統透過不同類型再生能源系統的整合與轉換,將再生電力轉換為熱能、氫能或低碳燃料後儲存起來,在用電需求低、電網容量不足或無併接電網時,再依需求度調整不同型式能源供給,能源轉換雖造成耗損,但卻是大型儲能的概念、無須過度依賴電網的能源傳輸網絡。
透過離岸風電海上電解製造綠氫後,綠氫經過管線輸送回岸上進行零碳燃料的生產並供給航運業使用,鄭志文再次說明,這並非天方夜譚遙不可及的事情,法國SeaLhyfe全球首創2MW浮式風電結合1MW浮式電解槽專案,已於2023年底完成為期14個月的第一階段實海域產氫輸氫測試,後續亦獲得歐盟資助將進行第二階段測試。
謝謂君強調,綜觀世界各國推動多元電力轉換系統,已陸續提出不同規模等級的應用示範案,例如丹麥能源署在2023年10月首度公佈高達1.67億歐元的總預算,以國家補貼模式來鼓勵產業投入產製綠氫技術,今年7月全球首艘商業氫能渡輪亦於美國舊金山啟航營運,然而CR意識到新技術的應用勢必面臨政府法令調整、商業模式改變與公民接受度的試煉,才有機會邁向下一個裏程碑,因此2023年10月即與哥本哈根基礎建設基金(CIP)簽署合作備忘錄,希望透過雙方各自專業背景與知識為利基,共同推展台灣的綠氫、低碳燃料及電力多元轉換市場。
多元綠能的共構,展現台灣實現淨零永續的決心,謝謂君最後擘劃CR發展願景,期許CR的視野洞見前瞻,憑藉對國際趨勢的敏銳度與熟悉專業技術的優勢,協助產業突破技術瓶頸鏈結國際,並藉由持續精進技術含量與提升服務品質,成為產業強而有力、安若磐石的後盾,達成我國能源二次轉型。
標題:專訪/驗船中心董座謝謂君:航運產業的綠色革命正在發生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為傳播信息之目的,不構成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行為,請第一時間聯絡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