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侵權豈可貪得無厭



10月8日,微信被曝出在後臺反覆讀取使用者相簿。10月10日,博主爆料,美團每五分鐘就索取一次定位資訊。很快,大家發現五大銀行的App,以及微信、QQ、淘寶、美團、滴滴、拼多多、微博、搜狗輸入法……大多數App都在後臺進行了反覆定位。

面對使用者的“隱私質疑”,騰訊、美團等幾乎所有的此類公司均回覆“為使用者提供更好的服務才進行資訊採集”。蘋果iOS15系統,也借“優化使用者體驗”之名,會不斷地將資訊變化反饋給App。當使用者選擇了開啟許可權,又沒有關閉該App,蘋果系統會認為,使用者可能隨時會使用App提供的服務。他們的設計邏輯是“使用者可能隨時要用你的服務了,你們做好準備。”安卓系統也是一樣,使用者資訊被不斷採集。

近年來,App違規收集個人資訊、過度索權、頻繁騷擾、侵害使用者權益的問題突出。隨著大資料和雲端計算技術的發展,使用者通過App,在網路中留下了消費記錄、移動軌跡等各類個人資訊,通過大資料分析後,能完整地還原一個人生活習慣和消費需求,這讓個人隱私具有資料價值和商業價值。在經濟利益的驅動下,App幾乎都在最大限度地採集全口徑資訊,也包括精準的位置資訊。

顯然,保護個人隱私防止App“偷窺”需要使用者提高警惕、強化自我保護,但更重要的是加強政府監管和企業自律。今年元旦生效的民法典中明確規定,“任何組織或者個人不得以刺探、侵擾、洩露、公開等方式侵害他人的隱私權,不得實施可能破壞他人隱私和隱私權的行為”,隱私權和個人資訊保護是人格權編的重要內容。“網路安全法”也對個人資訊保護作出明確規定。無論是有償出售,還是無償分享,無論是用來牟利,還是為了獵奇,都是明令禁止的。今年5月1日起施行的《常見型別移動網際網路App必要個人資訊範圍規定》對此有明確界定。7月28日,中國網際網路協會組織召開重點網際網路企業貫徹落實“資料安全法”座談會。阿里、騰訊、美團、小米等12家企業近40人蔘會。這是政府加強監管之舉。

有法可依更應有法必依。企業應肩負起責任,杜絕利用技術認知差異欺負使用者,顯性及隱性地違規過度採集個人資訊。企業應在合法合理範圍內追求經濟效益,更有責任保護使用者權益。如果只顧眼前利益,用技術的方式“偷窺”或非法獲取個人資訊,則背棄了社會責任。

對使用者個體而言,無論因為何種目的,被採集個人資訊的終歸在感受上不會很舒適,但又似乎無處逃避,只是希望它被嚴格限制。資訊保護是一項系統性、長期性工程,全社會一道發力、共同答題,才能築牢個人資訊保安“防火牆”,讓資料採集增進公眾福祉。

延伸閱讀  深度解讀:不對稱催化獲諾獎,理綜獎迴歸傳統化學

文/廣州日報評論員 李冀

廣州日報·新花城編輯 胡俊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