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假期結束後的第三個交易日,A股市場遭遇大幅下挫,兩市逾3600只股票收綠,鋼鐵、有色、化工等高耗能行業跌幅居前。
近期,以電力為代表的能源緊缺狀況加劇,引發市場對於能源問題的擔憂。國海證券股份有限公司策略首席分析師胡國鵬認為,在當前類滯脹的環境下,貨幣政策有掣肘,降準的概率在下降。
川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研究所所長陳靂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當前指數雖有所回落,但市場不宜過度恐慌,四季度國內貨幣政策預計仍將維持相對寬鬆的局面,建議更多關注整體漲幅較小、估值合理、業績穩定的板塊,如金融、能源、種植等。
兩市逾3600股收跌
10月12日,A股三大指數低開低走,盤中跌幅均一度超過2%,但在尾盤明顯回升。截至收盤,上證指數跌1.25%,深證成指跌1.62%,創業板跌1.81%。
滬深兩市全天成交額約為9963億元,較前一日小幅增加逾40億元,為連續第二個交易日不足萬億元。北向資金全天淨流出約13.79億元,前一日為淨流入1.87億元。
從盤面上看,28個申萬一級行業多數下挫,僅休閒服務、房地產、食品飲料、銀行等行業小幅收漲,鋼鐵、國防軍工、有色金屬、化工等行業跌幅居前。其中,鋼鐵行業跌幅超過4%。
個股層面,兩市呈現普跌態勢,上漲個股不到800只,多達3600餘隻股票收綠,約有300只股票跌幅超過5%。
值得注意的是,跌幅居前的多為高耗能行業。根據海通證券近期釋出的研報,截至2018年,中國行業用電最多的是電力行業本身的用電,佔比12%,其次是有色冶煉(9%)、黑色冶煉(9%)、化學原材料及化學品製造業(8%)、非金屬礦物業(5%)。有色+黑色+化工+非金屬礦物四個行業的用電合計佔全社會用電量佔比的31%,這些行業是名副其實的高耗能行業。
能源問題引發擔憂
近期,全球能源緊缺狀況不斷加劇,能源價格持續飆升,布倫特原油期貨、WTI原油期貨價格相繼升破80美元,創下7年新高。有關電荒、氣荒、油荒的問題也持續霸佔全球各大媒體頭條。
據國家發改委10月12日訊息,國家發改委近日釋出《關於進一步深化燃煤發電上網電價市場化改革的通知》,擴大市場交易電價上下浮動範圍。將燃煤發電市場交易價格浮動範圍由現行的上浮不超過10%、下浮原則上不超過15%,擴大為上下浮動原則上均不超過20%,高耗能企業市場交易電價不受上浮20%限制。
國海證券策略首席分析師胡國鵬等人在12日釋出的研報中表示,A股下跌背後,當前市場對滯脹的擔憂在持續增加。一方面大宗商品價格持續上漲,動力煤期貨連續兩日漲停,煤電聯動下電價上浮區間擴大,海外定價的原油價格創出新高,站上80美元關口;另一方面金九銀十經濟成色不足,下行壓力主要來自於供給端的工業產出以及需求端的地產產業鏈,其中工業各項開工率在9月顯著下滑,9月地產銷售進一步走弱,十一期間一線城市二手房成交降至冰點。在當前類滯脹的環境下,貨幣政策有掣肘,降準的概率在下降。
國海證券認為,當前A股市場風險偏好明顯下行,節後資金並未顯著迴流,成交量降至萬億以下,外資也呈現流出的狀態,主流的風格很難有持續性的行情,市場輪動加快,賺錢效應減弱。此外,隔夜美股高開低走,投資者仍對Taper、美債利率和美元指數上行、財報季大型公司業績存在一定的擔心。
市場短期或維持震盪
短期來看,有關能源問題的擔憂或仍將困擾著市場。中信證券最新研報指出,造成本輪天然氣和電力短缺的主要原因包括全球電力生產結構的轉變、季節性和偶然性因素以及地緣政治因素等。這意味著本輪能源問題可能會在這個冬天延續,但衝擊力可能更多的集中在短期,預計會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中國年內的通脹壓力,明年年中或將有所緩解。
粵開證券研究院首席策略分析師陳夢潔向《華夏時報》記者表示,預計股市短期將繼續結構性震盪分化。短期上下游盈利分化加大,政策的方向性或逐漸清晰,有助於市場在週期板塊走向、政策託底力度、產業支援方向等關鍵問題上形成一致預期,可關注前期回撥較多、盈利與估值匹配度較好的大消費板塊和週期板塊的投資機會。中期來看,成長板塊產業邏輯堅實、盈利週期向上、政策支援明確,流動性環境也有望持續給成長板塊提供估值支撐。
國海證券指出,類滯脹的環境下經濟有進一步的下行壓力,流動性對市場支援有限,成長和價值風格均存在掣肘,因此市場在12日呈現普跌的格局,僅低位超跌個股有零星表現。從後續的演繹來看,仍維持這一判斷,需重點關注央行的應對以及大宗商品價格的變化,收縮戰線,先防禦,等穩增長訊號明確之後再考慮進攻。
“配置方面,10月應從相對收益角度考慮配置機會,絕對收益難度加大,考慮超跌的板塊。主要集中在消費和金融。絕對收益的機會在油氣產業鏈以及公用事業類,石油、天然氣、油服裝置等景氣度較高,穩定類的公用事業也是一個選擇,水電氣存在漲價預期的驅動。” 國海證券稱。
編輯:嚴暉 主編:夏申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