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開發商造車那些事



2021年是地產江湖多事之秋。一眾大佬企業風光不再,沉重的債務壓得龐大的商業帝國搖搖欲墜。在江湖之外圍觀的看客,也瞅出了端倪,不斷地向還在安全區的倖存者們大喊:“莫去搞汽車!莫去搞汽車!!莫去搞汽車!!!”。

這很容易理解:放眼整個地產圈,幾乎所有搞汽車的企業都難以成功,甚至屢有被汽車夢拖累到命懸一線的案例發生。今時今日,“搞汽車”已被很多人視為地產巨擘沉淪的原罪之一。


△圖源/網路

但在不久之前,一大票野心勃勃的開發商都這樣昭告天下:“ I have a car dream ! ”那個時候,汽車領域還是開發商們眼中的一片星辰大海。


有媒體統計,截至2021年,中國至少已有18家地產企業佈局過新能源汽車或其產業鏈。這18家房企中,大多都是宣告顯赫的知名企業。包括萬科、萬達、綠地、碧桂園、恆大、華夏幸福、富力、雅居樂、寶能等。

它們入局汽車行業的方式,大概可以分為4種——股權投資;投資生產新能源材料;打造汽車小鎮;生產整車。有的是淺嘗輒止,染一水就好;有的是幾進幾齣,戀戀不捨;有的是雄心勃勃,橫下一條心要高歌猛進,收割新能源汽車這塊巨大的稻田。


△圖源/網路

2017年起,房企大舉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

延伸閱讀  戒驕戒躁,“急”氪該慢下來了

那年寶能集團投入近1000億元,在杭州、昆明、廣州、西安等地建立新能源汽車生產基地,總計規劃產能230萬輛。並收購了觀致汽車51%的股權;

那年,碧桂園投資建設新能源汽車小鎮,成立動力電池、馬達控制器、整車、新材料、動力總成五大研究院,發展新能源汽車研發、智慧製造等產業;

還是那年,華夏幸福董事長王文學出資3.3億元收購合眾新能源53.4%股份,成為合眾新能源董事長,而王文學100%控股的拉薩知行創新成為合眾新能源最大股東。

2018年,恆大從賈躍亭手中接過Faraday Future,宣告殺入新能源汽車領域。

至此,“造車夢”在地產行業刮出一道強風,全民熱議巨頭轉身。


地產+汽車,曾經被人解讀為“珠聯璧合”的跨界模式。造汽車,是個燒錢的事業,而房地產企業最大的特點就是錢多!在房企進入汽車行業之前,蔚藍、理想、小鵬的異軍突起,已證明了新能源汽車的的確確是在風口上。

有一段時間,房企跨界有兩大主流方向——要麼造車,要麼養豬。這兩個行業,都比地產行業的利潤不知高到哪裡去了。養豬相對容易,所以有1000多家房企開始搞養豬事業;而造車,特別是要造整車,需要動輒千億的投資,這項大業就註定被大開發商們扛在肩膀上了。


△圖源/網路

特別是在2017年,受到史上最嚴苛調控的房地產,產業地位下降,成本上升、利潤空間收窄。尤其是在“房住不炒”的指導原則之下,發展已呈日薄西山之勢。這推動地產企業必須要尋找新的“黃金寶藏”。汽車,本就是與地產並列的兩大吸金行業之一,國家新能源汽車的扶持政策,更讓這個新興市場呈現出萬億級市場規模的想象空間。

更重要的是:新能源汽車產業剛剛興起,屬於群龍無首的局面。這個時候,誰更有錢,誰更捨得燒錢,誰就可能一舉奠定盟主地位通吃市場,成為中國人自己的“特斯拉”。而跨界造汽車的房企,還可以玩一箭頭雙鵰的遊戲——

不但可以進入一片藍海市場,還可以用造車的名義低價圈地。左手汽車,右手房子,兩頭賺錢,收益雙倍!這是多麼令人神往的畫面啊!

延伸閱讀  印度引誘建廠,馬斯克卻加大在華投資,莫迪急了:封殺中國製造


事實證明:即使處在風口,也不一定能飛得起來。

從目前看,入局汽車領域的房企,進入得越深就輸得越慘——兩家佈局整車生產的巨頭企業,都遭遇到了滑鐵盧。


△圖源/網路

其中一家房企,曾高調宣佈“2025年實現年產銷超100萬輛,2035年實現年產銷超500萬輛”。它一度飛得極高,一臺車都沒生產就成為國內市值最大的汽車上市企業。但由於債務危機壓頂,市值短時間縮水6000億。危機四伏中,其汽車帝國的夢想還在艱難前行中。

另一家房企,它轉身汽車行業後四下開建基地,擬投資過1000億。如今也身陷困境——債務預期,公司裁員、生產基地和新車上市都進展甚微。


△圖源/網路

這兩家企業都陷入了同一片泥沼中——由於金融環境與地產遊戲規則的變化,他們身上都揹負著鉅額債務。同時,連年虧損汽車板塊業務,不但沒有支援主業,還進一步加劇了債務危機。左右逢源、兩頭受益的豐滿構想,變成了兩大板塊相互拖累,抱團休克的骨幹現實。

房企為什麼搞不好汽車?

市場眾說紛紜:有人懷疑房企們根本沒有認真造車,只想靠這個風口行業來拿地、圈錢;也有人認為:房企們雖然入局了一個新行業,但仍然在用造房子賣期房的方式來做汽車。以至於它們的造車計劃,都是雷聲極大,雨點極小。


地產和汽車之間跨界,看似天作之合。但現在卻呈現出“五行相剋”的樣子。兩個行業都需要大量燒錢,開發商“先用主業支援副業,再用副業反哺主業”的打算,在房地產繁榮時期可以實現。但估計房企們自己也沒有想到,主業的氣血虧損的速度會如此之快,而汽車產業的投資回收期比房地產要長這麼多。投資一個地產專案,幾個月就可以資金回籠。而在汽車板塊,它們收割的鐮刀直到命懸一線也沒有能舉起來。

所以,造車的理想有多重,現實的鋒刃就有多痛。對尤其是債務沉重的房企來說,新能源汽車雖然是一塊廣袤的黃金寶藏地,卻或許不是它們能抵達的樂園。就像玄幻小說所描繪的:要想從一塊靈氣枯竭的位面飛昇,你就必須承擔世界崩潰的後果。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