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冒期間坐飛機,我的耳朵差點聾了”


我是一名耳鼻喉醫生。最近,我的門診來了一位特殊的病人王先生,他也是一位醫生。

三天前,他有個重要的會議要飛西藏。結果剛下飛機,就發現自己右耳疼痛、悶脹,聽力也變差了,耳朵裡有“轟隆隆”的聲音,腦袋也昏昏的。


他出差前本身有些感冒,但礙於工作緊急,就自己吃了點感冒藥,一直扛到工作結束。

飛機落地北京時,他感覺左耳也不舒服,這才一刻不耽誤,趕緊來了醫院。

“怎麼辦呢?聽力減退已經嚴重影響到我的工作生活了,耳朵悶悶的也非常不舒服。”

給他做了聽力檢查和耳鏡檢查後,我告訴他:

“您可能是得了分泌性中耳炎,也就是俗話講的‘耳朵里長水兒’了”。

只是坐一趟飛機的功夫,怎麼就“進水”了呢?

這還要從耳朵的內部結構說起。

我們露在外面的整個耳朵,還有掏耳朵時伸進去的那條通道,都屬於“外耳”。

(友情提示:掏耳是不良習慣,尤其不要自己掏。如果感覺耳屎太多堵住了耳朵,一定要找耳鼻喉科醫生,用專業工具幫你清除。)

再往裡走是中耳,也是這次王先生耳朵發生“內澇”的地方——

中耳的鼓室就像一間“密室”,裡面住著位重要的“情報員”——聽小骨。

你平時聽到的任何聲音、八卦和情報,聽小骨都會通過震動的形式傳遞給內耳。

內耳再加工成電訊號,通過聽覺神經傳遞給大老闆“聽覺中樞”,這樣,聲音就被你的大腦感知到了。

而鼓膜,是中耳的“防盜門”,戒備森嚴地保護著我們的聽力。它完整不透水,封閉性極佳。

正常情況下,只要鼓膜沒破,不管是洗澡還是游泳,水都不會從外耳流進到中耳腔裡去。(更不會進到腦子裡去 ,爸媽嚇唬你的事是騙人的……)

(來源:網路)

那“水”是從哪裡進的呢?

其實來自另一條通道——咽鼓管。

咽鼓管相當於中耳的“地下暗道”,也是通風和排放系統,從中耳、內耳一直通到鼻咽腔,也是與外界連線的唯一通道。

它平時是關著的,但當我們吞嚥、張嘴時會跟著開啟,通過間斷的開放,來維持鼓膜兩側的氣壓平衡。

比如打哈欠時,你感覺氣體貫穿到耳朵裡呼呼作響,這就是咽鼓管張開了。

而王先生所患的分泌性中耳炎,正是咽鼓管故障惹的禍。

(來源:網路)

正常情況下,中耳內、外的氣壓基本持平。

但如果咽鼓管腫脹、堵塞,問題就來了:

中耳裡新鮮空氣進不來,內部原有的氣體又被黏膜吸收,就出現了負壓(也就是內部氣壓比外界低)。

氣壓太低時,中耳裡的靜脈開始擴張、通透性下降,滲出血清液,逐漸聚集形成了中耳積液。

所以,這不是外面進的水,而是“密室裡的水管漏了、排水口又堵了”,才造成的積水。

而王先生,就是這麼中招的:

首先,他上飛機前就有些感冒,而上呼吸道和咽鼓管相連,病毒或細菌引起的炎症導致咽鼓管粘膜腫脹,失去了正常調節氣壓的功能。

這時他去坐飛機,當氣壓改變,尤其是飛機下降時,外界氣壓在不斷增高,而咽鼓管卻無法調節內外壓力平衡,只能任由鼓室內負壓不斷增加,引起中耳氣壓性損傷,就形成了分泌性中耳炎。

除了細菌、真菌和病毒感染外,過敏性鼻炎、咽喉反流、被動吸菸等也會引起類似的症狀[1-2]。

另外,顎裂、腺樣體肥大、鼻咽部良性或惡性腫物、鼻咽癌放療、成人咽鼓管異常,也會導致咽鼓管出現問題[3]。

首先,它讓聽力下降。

中耳腔內的液體包裹著聽小骨,聽小骨的活動就會受限制,聲音傳遞到內耳的效率變差,聽力自然也就下降了。

延伸閱讀  如果一輩子不吸菸不喝酒,會不會活得更久?調查給出答案

這也就是王先生擔心自己“會聾”的原因。


(來源:giphy.com)

其次,它讓耳朵悶、脹、痛。

一堆積液在耳朵裡面,佔了中耳腔的空間,自然會感覺悶和脹。

而且人一跑跑走走,這堆積液也會跟著移動和晃悠,時不時的衝擊一下前方的鼓膜、後方的咽鼓管。


(來源:giphy.com)

所以得了分泌性中耳炎的朋友,總感覺想摁一摁、揪一揪耳朵,有時呼呼響個不停,讓人莫名煩躁……

正常情況下,坐飛機這件事本身不會造成分泌性中耳炎。

至於很多人一座飛機、高鐵就會覺得耳朵不舒服,主要是內外氣壓不平衡造成的。

一般只要做做吞嚥、咀嚼(比如嚼口香糖)、打哈欠等動作,幫助開啟咽鼓管,讓外部空氣進入耳朵,快速調節內外氣壓,耳朵就會舒服很多。


(來源:giphy.com)

不過,如果已經有一些“基礎條件”,比如感冒期間耳朵發悶,或有急慢性中耳炎的症狀,還是謹慎選擇坐飛機吧。

情況嚴重時,就趕緊帶上自己“上了天”的耳朵去找醫生。

只要及時治療,絕大部分人都能夠治癒。但如果反覆發作,很可能引起後遺症。

想必大家很關心,王先生的耳朵後來怎麼樣了呢?

經過2周的藥物治療配合咽鼓管吹張,他的聽力已經恢復,耳部不適的感覺也消失了。

其實, “分泌性中耳炎”的發生率比我們想象中要高很多,尤其是小孩。

有研究表明[4,6],幾乎所有(約90%)的孩子在6歲前都發生過中耳積液,甚至不止一次。

因為孩子的咽鼓管發育短、平、寬、直,更容易被鼻咽喉部炎症入侵(總之不是“洗澡時耳朵進水”造成的,家長們不必自責)。而他們往往說不清楚哪裡不舒服,更難得到及時治療。

這裡也提醒家長們——

如果發現嬰幼兒對聲響反應不敏感、哭鬧,老是拽拉耳朵;或兒童注意力不集中、喊不動、成績下降等,就要多留意一下了,不要想當然以為是“不乖”“不聽話”。


(來源:soogif.com)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如果不及時治療或反覆發作,可能導致語言功能障礙和平衡功能障礙[5]。

總之,雖然耳朵的存在感很弱,卻和其他五官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絡,大家千萬別忽視。

希望“上天”它好,不上天它也好~

特約作者:孫越

北京大學首鋼醫院耳鼻喉科主治醫師

審稿專家:王軍

北京大學第一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主任醫師

參考文獻

[1]Petrova LG,Chaĭkovskiĭ VV,Rybak PR.Pharyngolaryngeal reflux as one of the causes of chronic excretory otitis media[J].Vestn Otorinolaringol,2013,(1):19-21.

延伸閱讀  詳解2021諾貝爾物理學獎:他們破譯了地球氣候及其他複雜系統的隱祕規律

[2]Bachmann-Harildstad G,Müller R,Michel O.Beta-trace protein inpediatric otitis media with effusion[J].Int J Pediatr Otorhinolaryn⁃gol,2014,78(4):659-662.

[3]Poe DS,Pyykkö I.Measurements of Eustachian tube dilation by video endoscopy[J].Otol Neurotol,2011,32(5):794-798.

[4]劉婭,楊軍,張傑等.臨床實踐指南:分泌性中耳炎(更新版)[J].聽力學及言語疾病雜誌,2016,24(05):499-519.

[5]Borges LR, Paschoal JR, Colella-Santos MF.(Central) auditory pro⁃cessing: the impact of otitis media[J].Clinics (Sao Paulo),2013,68(7):954-959.

延伸閱讀  浙江麗水市發現鸚鵡熱病例,其中1例救治無效死亡

[6]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編輯委員會, 中華醫學會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學分會小兒學組. 兒童分泌性中耳炎診斷和治療指南(2021)[J]. 中華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雜誌 2021年56卷6期, 556-567頁, MEDLINE ISTIC PKU CSCD, 2021.

編輯:王鳳靈、趙亞楠、郭倩

排版:李永敏 | 運營:韓寧寧

統籌:吳維


Posted

in

by

Tag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