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4日,聯想集團(00992.HK)釋出公告稱,其已向上交所提交包括招股書在內的申請材料,且已收到確認受理申請的函件。
對於聯想集團即將登陸科創板一事,有人歡呼全球“PC之王”回A,也有人質疑它的科創含量。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聯想集團把小米集團(01810.HK)列為同行業可比公司。
小米自港股上市以來,一直在“究竟是硬體公司還是網際網路公司”這一問題上掙扎。目前,市場給予小米硬體公司的估值,而從硬體公司的角度出發,聯想集團研發投入佔營收的比例低於小米。
報告期內,研發與營收之比徘徊在3%左右的聯想集團,憑什麼登陸科創板?
被譽為全球“PC之王”
個人電腦仍是聯想最粗的一條腿
上交所官網顯示,聯想集團發行存託憑證(CDR)並擬在科創板上市的申請,已於9月30日獲受理。聯想集團此次擬公開發行不超過13.38億份CDR,擬募集資金約100億元。
需要說明的是,聯想集團是繼9月17日證監會發布《關於擴大紅籌企業在境內上市試點範圍的公告》後,首家以CDR形式回A的紅籌上市公司,也因此備受關注。(注:紅籌公司,指註冊地在境外,但主要經營活動在境內的企業。)
截圖自上交所官網
公開資料顯示,1994年,聯想集團在香港上市,並於次年發行美國存託憑證(ADR)。2005年,聯想集團完成了對IBM個人電腦事業部的收購,自此逐步登上全球“PC之王”的寶座。
招股書中引用的第三方資料顯示,聯想集團的個人電腦業務在2019年度與2020年度銷量持續引領市場,產品在全球的市場佔有率排名第一。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在2018/19財年、2019/20財年及2020/21財年,聯想集團的營收分別為3423.83億元、3526.76億元和4116.20億元,實現淨利潤42.47億元、55.94億元和86.85億元。
其中,個人電腦和智慧裝置產品在過去三個財年貢獻的營收比例均超過75%,分別是2581.07億元(75.39%)、2771.78億元(78.59%)和3287.44億元(79.87%)。
為什麼聯想集團會選擇迴歸國內上市?市場上有觀點認為,聯想集團希望迴歸科創板能獲得更高的估值。
紅星資本局發現,近一年來,聯想集團的股價長期處於10港元/股以下,僅在今年3月末短暫觸達過11.36港元/股。以10月6日的收盤價9.25港元/股計算,其總市值約為1114億港元。
對於迴歸國內上市,聯想集團董事會主席兼CEO楊元慶曾在今年2月解釋稱,聯想業務的根紮在中國,一直期望在國內上市,但過去由於政策方面的原因,海外上市的紅籌沒有重新上市的機會。
楊元慶還稱,聯想和國內資本市場的連線不夠,希望藉助科創板和更廣大客戶、消費者建立連線和溝通,增進公司資本結構的多元優化,壯大資金實力。
研發比例僅3%左右
不及小米
在聯想集團欲登陸科創板的訊息傳出後,質疑聲不斷。最常見的問題是:聯想有什麼科創成果?
紅星資本局發現,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由費用化金額與資本化金額組成,在過去三個財年中,公司研發投入分別為102.03億元、115.17億元和120.38億元。
楊元慶在接受媒體採訪時曾公開表示,如果聯想集團能在科創板上市,將成為現有科創板上市公司中研發投入最高的企業之一。
那麼聯想集團的研發投入在行業內究竟是什麼水平?
實際上,聯想集團在研發上的投入不低,但與營收的比例卻不突出,因此一直被外界詬病。
在招股書中,聯想集團列出了三個同行業可比公司,分別是惠普公司(HPQ.US)、小米集團和浪潮資訊(000977.SZ)。其中,聯想集團的市盈率約為10.01,小米集團的約為14.25,浪潮資訊的動態市盈率約為25.81。
最近三年,聯想集團研發投入佔該報告期內收入的比例分別為2.98%、3.27%和2.92%,徘徊在3%左右;三年累計研發投入佔收入的比例為3.05%,累計研發費用佔收入的比例為2.5%。
除了尚未公佈相關資料的惠普公司外,聯想集團不管是研發投入佔比,還是研發費用佔比,均低於小米集團和浪潮資訊。
截圖自聯想集團的招股書
值得一提的是,2020年,科創板公司的研發投入與營收之比的中位數為9%,甚至有公司的這一比例超過50%。
如果說聯想集團是因為賺得多,所以才顯得研發投入佔比小,那不妨看看華為。2020年,華為全年的銷售收入約為8914億元,當年支出的研發費用為1419億元,約佔全年收入的15.9%。華為的營收是聯想的2倍,但研發的費用卻是聯想集團的10餘倍。
符合科創板上市要求
楊元慶:計劃未來三年研發投入翻番
對於外界的質疑,聯想集團在此次的招股書中一一進行了迴應。
從招股書來看,聯想集團的業務主要分佈在計算機制造業、智慧手機行業和資料中心裝置製造業這三個行業中。
聯想集團在招股書中表示,其符合科創板“新一代資訊科技”的行業定位,業務/產品所屬領域分別是該行業下的“物聯網和智慧硬體”領域和“雲端計算”領域。
根據相關規定,聯想集團選取的應為“科創屬性評價標準一”。雖然最近三年累計研發投入佔累計營業收入比例不足5%,但累計投入超過6000萬元。具體如下圖:
截圖自聯想集團招股書
就在今年9月,楊元慶還表示,聯想將持續加大研發投入,計劃在未來三年內,將研發投入翻番。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聯想集團在招股書中披露了其研發體系,共分為三級:
第一級是各業務集團內部的研發部門,負責短期1-2年內專案的產品開發,根據終端客戶對產品的需求在產品生命週期內進行研發管理;
第二級是聯想研究院,負責未2-5年內前瞻技術研究、前沿技術探索以及主要產品相關核心技術研發,確定技術發展方向並開展相關研發活動;
第三級為聯想創投(LCIG)旗下的研發體系,負責遠期5-10年產業發展方向探索並投資前瞻性的尖端科技。
多元化階段後
開啟智慧化轉型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聯想集團把自身從設立至今劃分為四個階段。
2011年-2018年被稱為“多元化階段”,在這一階段,聯想集團不再僅專注於個人電腦領域,而是開始進軍其他相關領域,比如智慧手機。
2014年,聯想集團完成了對摩托羅拉智慧手機業務板塊的收購。有資料顯示,在2006年第二季度,摩托羅拉在全球手機市場的佔有率一度攀升至22%左右。
但現在紅星資本局對國內的手機市場佔有率進行查詢,在多家第三方機構提供的資料裡,聯想集團旗下的手機品牌甚至“不配”擁有名字,直接被歸入到“其他”行列。
聯想集團在招股書中稱,考慮到現有智慧手機市場差異化競爭格局,結合自身產品定位及發展戰略,近年來其主要在美洲市場進行佈局。
招股書引用資料顯示,2020年,聯想集團在拉美及北美地區的智慧手機市場份額分別為15.0%及5.5%,排名第二及第五。
聯想集團把當下定位為“智慧化轉型階段”(2018年-至今),在這一階段,聯想集團開啟了智慧化轉型道路,利用其多元化的產品與服務體系,對垂直行業的智慧化賦能。
紅星資本局注意到,對於此次擬募集的100億元資金,聯想集團計劃把其中55億元投入新產品及解決方案研發專案上,10億元投入產業戰略投資專案,35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
其中,55億元又被劃分為三塊,分別投入雲網融合新型基礎設施專案(26.25億元)、行業數字化智慧化解決方案專案(21.25億元)、人工智慧相關技術與應用專案(7.5億元)。
這100億元會讓聯想集團的科創屬性變得更明顯嗎?
紅星新聞記者 楊佩雯
編輯 陶玥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