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失智風險增

分享本文


睡眠呼吸中止症 長者佔比高 製表/元氣中心

一提到「呼吸中止症」,許多民眾常聯想到打鼾、嗜睡,國衛院最新研究卻發現,年逾六十歲的「睡眠呼吸中止症」是以失眠、無症狀為主要表現,以致無法及時確診、接受治療,增加失智症、認知功能退化等風險。

國衛院流行病學調查顯示,全台成年人「睡眠呼吸中止症」盛行率約一成五,年齡愈大、盛行率愈高,如年逾六十歲,七成男性罹患此疾病,女性則為五成六;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副研究級主治醫師鄭婉汝表示,除提高心血管及腦血管疾病等風險外,「睡眠呼吸中止症」也與認知功能退化、白天精神不濟導致意外有關。

為瞭解國內「睡眠呼吸中止症」病理成因,國衛院高齡醫學暨健康福祉研究中心鄭婉汝醫師研究團隊,與冰島NOX公司研究團隊、哈佛研究中心、中國醫藥大學睡眠中心合作,分析五百名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症狀、罹病原因以及年齡之間關連性。

研究團隊將「睡眠呼吸中止症」病人分為三大類病因特徵,包括「高上呼吸道結構塌陷性(顱顏結構易塌陷)併呼吸模式不穩定」,患者容易嗜睡。「覺醒閾值低」者,常睡到一半就醒過來,且伴隨失眠。「上呼吸道肌肉功能弱」者則無特殊症狀。

鄭婉汝指出,如果「顱顏結構狹窄」、「上呼吸道肌肉功能不佳」,夜間睡覺呼吸時容易塞住呼吸道;至於呼吸穩定度不佳,可能導致血氧變化較大,引發睡眠呼吸中止症。

進一步分析發現,年輕、中壯年等「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罹病成因以「顱顏結構易塌陷」、「覺醒閾值低」居多,表現較典型,以嗜睡、打呼為主;至於高齡患者,病因偏向「呼吸模式不穩定」,以失眠、無症狀較為常見,鄭婉汝強調,因此如此,年長個案容易被忽略,延誤治療時機。

鄭婉汝指出,透過這套病因分析模型,可以對症下藥。該分析模型預估最快五年內擬定指引,作為國內醫師臨牀研判之用,造福更多病患。


標題:長者患睡眠呼吸中止症 失智風險增

鄭重聲明:本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轉載文章僅爲傳播更多信息之目的,如有侵權行爲,請第一時間聯系我們修改或刪除,多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