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人庇護島為何經常被撞?推論駕駛普遍有一項「陋習」

分享本文


「行人地獄」問題近年發燒,人本環境備受重視,高雄市2年前在路權促進團體倡議下,針對六線道以上大型路口施作行人庇護島,提升行人穿越安全,但發現不少駕駛人開車轉彎時,未依法到路中央停等待轉,慣於「鬼切」,以致撞上行人庇護道的事件頻傳,演成爭議。

不少駕駛人開車轉彎時,未依法到路中央停等待轉,慣於「鬼切」,以致撞上行人庇護道的...
不少駕駛人開車轉彎時,未依法到路中央停等待轉,慣於「鬼切」,以致撞上行人庇護道的事件頻傳。 報系資料照

近日有民眾駕車行經小港區沿海路、立群路口時撞上「行人庇護島」,大嘆倒楣,不少網友留言替他抱不平,指以前沒做都不會做撞,現在做了常常在撞。有的怪罪每天吵路權的團體,結果標線亂畫。

工務局道路養護工程處說明,高齡化時代許多老人家步行緩慢,顧及他們穿越馬路的安全,因此設置行人庇護島,號誌變換時有處能夠站立停等的空間,中央基於創建人本環境,近兩年來廣推行人庇護島,工務局是依交通局評估規畫,進一步施作。

小港沿海路、立群路口設行人庇護島後,一月發生兩起車輛撞庇護島事故。圖/翻攝自臉書...
小港沿海路、立群路口設行人庇護島後,一月發生兩起車輛撞庇護島事故。圖/翻攝自臉書社團「小港大小事」

高雄市行人路權促進會理事長林于凱說,當初倡議行人庇護島,主要讓無法一次穿越大馬路的長輩及行動不便者有處安全停等的地方,高市在民族、中正及林泉等40公尺以上寬度的馬路已陸續興設,進一步確保行人穿越安全。

至於用路人相繼撞上庇護島情形,林于凱認為有可能是夜間視線不良所致,轉彎時易擦撞庇護島周邊,據國外經驗,通常會在庇護島底部加裝反光標誌,提醒駕駛。另可能造成行車擦撞的原因,是斑馬線的位置與路口切得太齊,導致轉彎動線形成碰撞的死角,建議庇護島要再往路口後方退一點。但多數發生擦撞的原因,主要是駕駛慣於「鬼切」所致。

林于凱說,依據法令規定,轉彎車應先到十字路口的正中心位置停等,待沒有直向來車時再轉彎,但有些駕駛習慣直切轉彎,因轉彎角度小,才會直接撞到庇護島。

彰化縣彰美路與孝德路口施作「行人庇護島」,讓行人過馬路更安全。圖/彰化縣議員賴清...
彰化縣彰美路與孝德路口施作「行人庇護島」,讓行人過馬路更安全。圖/彰化縣議員賴清美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