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什麼促使澳優、伊利的“聯姻”?



此次兩大乳企的“聯姻”能否產生1+1大於2的效果,還有待觀察。

文/每日財報 百川

十年前,一則奶乳行業的收購新聞吸引了全球乳業的眼睛,十年後,同樣是一則奶乳行業的收購新聞,再次吸引了奶乳行業的關注。不過,與十年前不同的是,曾經的收購者變成了如今的被收購者。

2011年,建立於1897年的荷蘭百年乳企海普諾凱集團,被中國乳企澳優收購了51%股份,成為控股股東。眾所周知,荷蘭是世界最大的奶產品生產國和出口國,而普諾凱集團則是荷蘭嬰幼兒乳業鼻祖,其不僅擁有世界領先的有機奶粉、全羊配方奶粉技術,而且產業力也是獨步全球。所以,一家成立僅8年的中國乳企收購了乳業強國的“王牌乳企”,怎能不被震驚到!

時間回到2021年,10月27日,澳優乳業股份有限公司(1717.HK ,以下簡稱“澳優”)釋出公告,公司股東及公司與伊利股份(600887.SH,以下簡稱“伊利”)全資子公司香港金港商貿控股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金港”)簽訂轉讓及增發協議,根據協議:

1、金港以每股10.06港元的價格,收購中信農業產業基金旗下全資子公司Citagri Easter Ltd.,晟德大藥廠股份有限公司及其關聯企業BioEngine Capital Inc.,以及Mr. Bartle van der Meer全資附屬公司Dutch Dairy Investments HK Limited合計持有的530,824,763股澳優股份,約佔澳優已發行股份總額的30.89%,購股協議交易總對價為5,340,097,116港元。

延伸閱讀  建材再掀漲價潮:調價通知滿天飛,經銷商稱“一天一個價”

2、澳優以每股10.06港元的價格向金港定向發行9000萬股新股,募集資金905,400,000港元。所募資金將用於進一步提升澳優的研發、生產、銷售與分銷能力及優化財務結構。

3、根據交易協議安排,金港收購賣方持有的澳優股份並認購澳優發行的新股後,將持有澳優股份合計620,824,763股,佔其擴大後股份總額的34.33%,涉及金額為6,245,497,116港元。根據香港證監會《公司收購、合併及股份回購守則》規定,本次交易將觸發全面要約收購,金港須向上市公司所有的已發行股份提出強制性全面要約,並按照相關規定啟動交易。

十年彈指一瞬間,那問題也來了,伊利為什麼選擇要收購澳優,伊利為什麼能收購澳優?

增速放緩與爭議模式

據澳優最新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澳優實現營收42.70億元,同比增長10.65%,利潤實現5.94億元,同比增長45.3%。與往年財報相比較,業績雖整體有所增長,但增速明顯差強人意。2021年中期澳優營收10.65%的增速創近五年新低,約為2020年中期收入一半。

對於奶粉業務增速的放緩,澳優曾在財報中表示,主要原因是疫情影響銷售進度、部分業務的戰略性調整以及出生人口下滑等因素。但事實上,綜合澳優近幾年的財務狀況,可發現其增速放緩已變成了一種常態。

據財報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0年,澳優的營收分別為53.90億元、67.36億元和79.86億元,增速分別為37.26%、24.99%和18.55%;同期澳優歸母淨利潤分別為6.35億元、8.78億元和10.04億元,增速分別為106.11%、38.31%和-14.31%。

除了澳優的增速給其帶來發展上的乏力外,與此同時廣受市場詬病的“澳優模式”也成為了澳優進一步發展的另一隱憂。

延伸閱讀  超訊通訊:公司被胡慶濤合同詐騙案已立案偵查

據官網資料,澳優是一個在全球擁有10座工廠、產品行銷6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國際乳品公司。並且已在紐西蘭、澳大利亞等奶源地完成研發及供應鏈佈局。但值得注意的是,澳優在國內並沒有任何一家奶源供應商,也沒有建設奶源基地,可國內市場卻是其銷售端的絕對主力。

財報顯示,2021年上半年澳優在國內的非流動資產僅有10.06億元,佔海內外各地非流動總資產的27.51%,但其國內銷售額卻達到37.70億元,佔總營收的88.27%,其中佳貝艾特的銷售額為16.88億元,國內實現的銷售額為15.98億元,佔比高達94.7%。因此,澳優的這種輕資產的模式也被外界看作是“逆向貼牌”模式,並引發了市場對其“假洋品牌”的質疑。

當然,針對此模式引發的質疑則亦與澳優的研發能力不無關係。雖然澳優在財報中一直強調提高科研創新能力,持續為消費者提供高品質的產品和服務。但從財務資料上來看,澳優對研發投入並不顯眼。2021年上半年,澳優研發成本為0.74億元,佔總營收的比例僅為1.73%。而且《每日財報》梳理往期財報也發現,近幾年澳優對研發成本佔總營收的比例一直未超過2%。

所以,在以上兩種最主要的因素影響下,澳優要麼靠自身發力破局前行,要麼背靠大樹,在資本市場上取得信任。顯然,對於當下的澳優而言,選擇一棵大樹借勢成長,是其當下最好的選擇,而這也是伊利這棵大樹為什麼能收購澳優的主要原因。

奶源上的互補

伊利從來就是一個富有進取精神的企業,它的夢想不只是液奶業的冠軍,而是星辰大海。所以,伊利對於其奶粉業務的加碼一直都在進行。而且為了保持奶粉業務方面的強勁態勢,伊利奶粉事業部的負責人都換了好幾個,這足以說明伊利對奶粉業務的重視。

據財報資料,2020年伊利奶粉及奶製品業務營收128.85億元,同比增長28.15%,今年上半年,伊利奶粉及奶製品營收76.27億,同比增長14.83%。從營收資料來看,伊利無論是規模還是增速,在國內奶粉行業都是相當可觀的。

但與奶粉龍頭中國飛鶴相比,則明顯要遜色不少。財報顯示2020年,飛鶴營收185.92億元,同比增長35.5%,今年上半年,飛鶴營收115.4億元,同比增長32.6%。所以,對於一個一直想在奶粉行業又雄心壯志的伊利,是很難放過通過外部收購的方式來提高市場份額的機會的。

當然話說回來,戰略的實現也需要客觀因素的助力。這次澳優的第一大股東——中信的佈局調整就給了伊利一個很好的機會。據瞭解,2018年中信農業基金斥資約19.62億港元獲得澳優25.18%的股權,成為其第一大股東。根據財報記錄,至2018年年底,中信農業基金持股比例為23.95%;該資料在2019年、2020年底,分別為23.51%、22.09%。而在2021年中財報中則沒有披露相關資料。

另一方面,從伊利與澳優的奶源來看,如果伊利入股澳優,雙方在全球的奶源資源整合,價值巨大。這應該是伊利看中澳優的首要原因,也是伊利為什麼接受收購澳優的原因。

據悉2018年2月,澳優斥資5390萬元人民幣收購HollandGoat Milk B.V.餘下44%的股權,至此,澳優完全掌控荷蘭這家羊奶主要收集商。此前佳貝艾特的奶源全部由HGM供應,其鮮羊奶供應量約為7000萬公斤,佔荷蘭生鮮羊奶總產量的20%左右。

而另一面,近年在國內佈局擴建奶源的同時,伊利也於2019年8月完成對紐西蘭第二大乳業合作社Westland的收購。

延伸閱讀  一線丨復星時尚集團完成3億美元融資,更名為復朗集團

對比這兩家企業的奶源版圖後不難發現,澳優掌控大部分荷蘭羊奶奶源,伊利則掌控紐西蘭部分牛奶奶源。比如,伊利2019年底推出的金領冠悠滋小羊嬰幼兒配方羊奶粉的奶源地就是荷蘭,而澳優的“美納多”、“愛優”兩個牛奶粉品牌的奶源地則是紐西蘭。

所以可以說,雙方奶源存在互補。因此,奶源上的互補優勢,也就為兩家企業的聯姻奠定了優勢。當然,伊利成功收購澳優後,究竟能否實現1+1大於2的效果,這還需要觀察。但對於整個奶乳行業而言,似乎“戰爭”硝煙已經升起了。


Posted

in

by

Tags: